C小調彌撒曲:作品427(417a)Mass in C minor, KV.427 (417a)
莫札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1756 ~ 1791)

編者的話:音樂合唱管絃樂團將於6/20心靈樂篇演出莫札特的《C小調彌撒曲》,有許多人對此樂曲不是那麼耳熟能詳,對什麼是彌撒曲也無法精確描述;所以在這次的演出之前,特別邀請愛樂電台楊怡珊小姐和對聖樂有深入研究的孫自弘老師撰稿,希望在他們的引導和清楚的介紹,能對此首並列三大彌撒曲之一的偉大樂曲,有深入的認識了解;相信在聆聽上會另有一番感悟。更期待你能撥冗,在6/20當天至國家音樂廳聆賞音契精采的演出。(鐘惠蘋)

什麼是「彌撒曲」(Mass,拉丁文:Missa )? 您有沒有想過,天主教教會是如何引導教徒進行敬拜上帝的儀典呢?在天主教的傳統禮儀中,除了祈禱、讀經外,最主要的聖事就是「彌撒」。

「彌撒」是天主教的聚會,一般由教徒們在星期天(即「主日」)聚集在一起聆聽聖經,並在神父的領導下,重新舉行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做的事(以分食麵包和葡萄酒來紀念耶穌最後晚餐的儀式,麵包代表聖體,酒則代表耶穌的血)。而所謂「彌撒曲」,則是以天主教所使用的彌撒儀式經文為歌詞所譜的曲,但一般只包括彌撒儀式中屬於大眾的歌曲,由主祭者或執事朗誦的部分則不包括在內。當彌撒結束時,主事者通常會宣佈 "Ite, Missa est!"(意為「彌撒禮成,請教友回去吧!」),「彌撒曲」因而得名。

除了每週日固定的彌撒外,教友也會在特定的節日(例如復活節、喪禮)舉行彌撒儀式,因此在「普通彌撒」外,還有所謂的「復活節彌撒」、「安魂彌撒」等,莫札特這首「C小調彌撒曲」就是屬於一般彌撒儀式所使用的「普通彌撒」。

彌撒曲的發展

彌撒曲的發展,可區分為「形式」與「內涵」兩個層面:首先,在「形式」的發展方面,早期彌撒曲並無統一的格式,多為各種經文歌的組合,直到13世紀之後才陸續出現較為系統化的整理。14世紀法國作曲家馬修(Guillaume De Machaut, 1300~1377)的「聖母彌撒」(Messe de Notre Dame)可視為確立彌撒曲基本結構(五個章節)的第一個典範;而15世紀活躍於義大利的作曲家杜菲(Guillaume Dufay, 1400 ~1474),除了承襲馬修的彌撒曲基本結構外,還進一步運用四聲部來組織彌撒曲的各個章節,使彌撒曲發展出更為統一的格式。15世紀之後,彌撒曲逐漸擺脫無伴奏合唱的形式,出現聲樂和管風琴交替進行,17世紀起,因有豐富的管弦樂伴奏,並在合唱與輪唱外加入獨唱與重唱,彌撒曲已呈現出濃厚的交響性格。

其次,就彌撒曲內涵的演變而言,自宗教改革之後,彌撒曲已非天主教專屬,信奉新教的作曲家們也常採用彌撒曲的形式進行創作。在巴洛克時期之前,大部分的彌撒曲仍以宗教為創作目的(如: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古典時期之後,彌撒曲在儀式進行上的實用性意義逐漸遞減(如: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浪漫樂派後,部分作曲家開始將創作彌撒曲視為一種自我挑戰或個人成就(如: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威爾第的「安魂彌撒曲」);到了20世紀,許多現代作曲家甚至勇於突破傳統,創作出如搖滾彌撒、拉丁美洲彌撒、騷莎彌撒及鄉村彌撒等另類彌撒曲,至此,彌撒曲已不再具有宗教儀式上的實用意義,而被視為一種可供純粹欣賞的藝術形式。

彌撒曲的基本結構

一般主日聚會所使用的「普通彌撒曲」有較為固定的形式,稱為「固定部分」;而作為婚、喪或特定節日之用的「特殊彌撒曲」,則在固定部份之外,還包含一些必需合乎時宜的「變化部分」。但無論內容或形式如何變化,至少有五個部份是普遍被採用的,這五個章節也被稱為彌撒曲中的「固定部份」,包括:垂憐經(Kyrie,又作「慈悲經」)、榮耀經(Gloria,亦稱「光榮頌」)、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亦作「歡呼歌」)及羔羊經(Agnus Dei)。莫札特的這首C小調彌撒,事實上是屬於普通彌撒,只不過他捨棄了最後一個章節「羔羊經」,以「迎主曲」(Benedictus,又稱為「降福經」)取而代之。

莫札特的宗教音樂

1781年以前,莫札特在故鄉薩爾茲堡主教處任職期間,曾因職務之故寫下許多宗教音樂,其中彌撒曲就多達十九首。但如今較為世人所熟知的,卻是他移居維也納,脫離教會系統之後的自發性創作,其中又以個人風格濃厚的「C小調彌撒曲」(K.427)和充滿神秘色彩的「安魂彌撒曲」(K.626)最為著名。

創作背景:宗教音樂的「聖」與「俗」?

1781年,莫札特在維也納與康絲坦彩陷入情網,雖遭到父親和姊姊的強烈反對,仍執意與康絲坦彩結為連理,當時的莫札特曾立下宏願「如果能順利娶康絲坦彩為妻,就要寫一部彌撒曲向神和父親表達謝意」;另一方面,為了化解父親與妻子之間的僵局,莫札特決定讓妻子擔任這部彌撒曲首演時的女主角,藉由精彩的演出扭轉父親對妻子的負面印象。

1783年8月,莫札特帶著妻子回到故鄉薩爾茲堡時,僅完成「垂憐經」、「榮耀經」、「聖哉經」、及「迎主曲」和「信經」的一部分,同年10月在聖彼得教堂舉行首演時,推測未完成的部份是借用之前的舊作來填補,且直到莫札特過世為止,都不曾將此曲補寫完成。

樂曲賞析:

相較於同時期的彌撒曲,莫札特這首C小調彌撒曲出現了罕見的大規模編制,無論是合唱曲或賦格曲,均展現前所未有的華麗風格與宏偉氣勢,因此又被稱為「大彌撒曲」。

一、垂憐經 Kyrie

本曲的第一個部份「垂憐經」,是在弦樂平靜的序奏中展開,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合唱部分由女高音開始依序唱出 "Kyrie eleison" (上主!請憐憫我們!),表示信徒在儀式開始時,於主面前誠心地認罪與懺悔。反覆三次的呼求後,女高音獨唱與合唱交錯唱出 "Christe eleison"(基督!請垂憐),同樣重複三次後,再度由女高音合唱帶出"Kyrie eleison",於平靜中結束第一部分。

二、榮耀經 Gloria

彌撒曲的第二部份「榮耀經」在結構上較為複雜,但主要都是以「歌頌上主」為中心概念,意味著信徒在垂憐曲的懺悔後,終於得到赦免的感謝詞。本曲的「榮耀經」共包括七個段落:在 "Gloria in excelsis Deo"(「榮耀歸於至高上帝」)及 "Laudamus te"(「讚美上主」)兩段快板後,以不太和協的轉調進入第三段的慢板,唱出「因你無比的光榮」,接著在合唱團豐富的和聲變化後,以稍快的速度進入中庸快板的第四段 "Domine Deus"(「主,天主」)。第五段 "Qui tollis"「免除世罪者」為全曲的核心,以緩慢的弦樂序奏漸漸帶出壯麗的八部大合唱。第六段 "Quoniam"(因你是唯一的聖)則在漫長的前奏後,出現兩位女高音與一位男高音的三重唱,在一段賦格曲後的轉調,三位獨唱者在弦樂的支撐下繼續前進,直到弦樂收尾後進入第七段 "Jesu Christe"(「耶穌•基督」)。在這個慢板的結尾段落中,有相當複雜的賦格手法,由風琴和低音聲部帶出男低音後,男高音、女低音和女高音接續出現,最後一句終結全曲的 "Amen"(「阿們」),則有「再度肯定」的意義。

三、信經 Credo

所謂「信經」,乃信徒在讀經講道之後,對自身信仰之忠誠與信心的宣示,在彌撒曲中,通常分為兩個群組交互對唱。本曲的信經部份,莫札特只完成了合唱與低音聲部的兩個段落,第一段為 "Credo in unum Deum"(「我相信唯一的上主」),在弦樂與管樂的交替進行中,由女高音分為兩組的五部合唱帶出對唯一上主的信仰。第二段的 "Et incarnatus est "(「取得肉身而成為人」),則由弦樂以切分音帶出具有西西里風格的前奏後,進入木管樂器和獨唱女高音間的輪流應答,並有女高音精彩的花腔表現與木管樂器華麗的模仿技巧。

至於莫札特在此部份未完成的章節究竟由誰補寫,就如同他的「安魂彌撒曲」般眾說紛紜。以往最常被取用的,是1901年由史密特根據莫札特的其他宗教音樂作品所增補之版本,隨即又有另一派學者認為史密特所引用的素材並非出自莫札特之手。因此,近年來開始流行只演奏莫札特已完成的部份。

四、聖哉經 Sanctus

「聖哉經」在彌撒儀式中,通常是由主祭者或執事引出教徒唱出強而有力的「聖哉!聖哉!聖哉!」。本曲在合唱團與管弦樂團的合作下,以五部合唱唱出三次 "Sanctus"之後,接續唱出「上主!你的光榮充滿天地!」。進入快板的第二段落後,以四部合唱唱出的"Hosanna"(「和散那」),原為「主!請救我!」之意,後則常用作歡呼似的口號。

五、迎主曲 Benedictus

莫札特在C小調彌撒曲的結尾,捨棄「羔羊經(Agnus Dei)」而以「迎主曲」取代,意思是「奉主之名而來…」,這個段落在弦樂與木管樂器引導的序奏後,由女高音獨唱唱出,最後則在 "Hosana" 的賦格樂段中結束全曲。

莫札特的C小調彌撒曲雖然是未完成的作品,但其在宗教音樂史上所受到的肯定,已足以和巴哈的「B小調彌撒」及貝多芬的「莊嚴彌撒」並列為彌撒曲的三大傑作。或許您會質疑這樣一部宗教作品其實是來自一個世俗化的創作動機,但換個角度來看,也許就是在這種完全的心靈解放之後,才能讓我們看見莫札特心靈深處最真實的信仰告白。

 

作者的話
現代基督徒怎麼來看彌撒?
對於大部分的基督徒而言,對於彌撒是很排斥的,認為那是天主教的儀式而已。
但是我建議不妨以以下角度來看:
首先我認為彌撒的經文內容都直接或是間接的出自聖經;
第二我認為彌撒的開始結束都是一種謙卑認罪的祈求;
第三我認為彌撒中的頌讚或是認信內容都是三位一體的信仰,包含了基督徒信仰的基本真理;
第四我認為彌撒的儀式沒有離開祈禱、讚美、讀經與真理,而彌撒的基本精神為向上帝的祈禱。
我建議我們可以從彌撒中思考在當代的教會崇拜中有哪些是我們已經失去的。

彌撒,根據李振邦神父的解釋,它是「天主教的祭天大典,基督體血在十字架上犧牲的重演」,教會何時稱崇拜聚會為「彌撒」,至今沒有準確的答案,一般相信當安布羅斯擔任米蘭大主教的時候(374-397)已經使用「彌撒」這個名詞了。數十世紀以來,彌撒一直是教會的主要禮儀,改教運動之後則為天主教以及部分重視禮儀的新教教會所沿用。至於彌撒一詞的來歷,是出於禮儀結束之後的遣散句,禮儀結束之後,主祭或是執事會宣佈:「Ite, Missa est!」就是「請離去,指信息已經被傳揚出去了!」會眾則會回應:「Deo gratias.!感謝上主」。

彌撒的中心是在「最後的晚餐」,或稱「主餐」或「聖餐」,就是耶穌在被出賣釘十字架之前與門徒所吃的逾越節晚餐,從初代教會開始,信徒就遵守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的吩咐。彌撒的結構大致分為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為聖道禮儀(Liturgy of the Word),是以讀經、祈禱、講道為主,第二部份為聖祭禮儀(Liturgy of the Eucharist),以聖餐的施行為主,在古早的教會中,甚至要求還沒受洗的募道友在第一部份結束後先行離開。彌撒的內容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常用部分(Ordinary),就是字詞不變,常年使用;特用部分(Proper)的字詞則依場合、時間不同而變化。音樂家譜寫彌撒曲的時候,通常使用的是常用部分,共有五項,為:慈悲經Kyrie、榮耀頌Gloria、信經Credo、歡呼歌Sanctus、羔羊讚Agnus Dei。

慈悲經 Kyrie

慈悲經來自東方教會的禮儀,約在四世紀就出現在米蘭的祈禱儀式之中,彌撒本身是以拉丁文為主要文字,但是這兩句垂憐經文卻是希臘文,出自於聖經中路邊乞討的乞丐向耶穌的呼求,以及耶穌的稅吏與財主比喻中,稅吏低頭搥胸向上帝悔罪的經文,代表了彌撒中信徒向上帝的誠懇認罪呼求。

Kyrie eleison 上主, 求祢垂憐
Christe eleison 基督, 求祢垂憐
Kyrie eleison 上主, 求祢垂憐

榮耀頌 Gloria

榮耀頌又稱為天使的頌歌,因為前兩句的經文出於聖經路加福音中天使向牧羊人報好信息的頌歌。早期榮耀頌只有在特殊的場合、有主教主禮時才會使用,漸漸的被普遍使用,但是仍然不會在懺悔的節期、齋戒日以及安魂彌撒中使用。這是一首龐大的讚美詩歌,內容上可細分為:福音書原文,五個歡呼,三項祈求,三個信仰宣示,聖三一頌,阿門。是信徒對上帝的全面讚美。

Gloria in excelsis Deo.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
榮耀歸於至高神,地上平安歸於祂所喜悅的人
Laudamus te. Benedicimus te. Adoramus te. Glorificamus te.
我們讚美祢,稱頌祢,敬拜祢,榮耀祢
Gratiam agimus tibi propter magnam gloriam tuam.
感謝祢,為了祢無上的光榮
Domine Deus, Rex coelestis, Deus Pater omnipotens.
主,上主,天上的君王,權能的主,聖父
Domine Fili unigenite, Jesu Christe.
主,耶穌基督,獨生子
Domine Deus, Agnus Dei, Filius Patris.
主,上主,神的羔羊,聖父之子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除免世罪的,求祢垂憐我們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uscipe deprecationem nostram.
除免世罪的,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
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 miserere nobis.
坐在聖父右邊的,求祢垂憐我們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Tu solus Dominus. To solus Altissimus, Jesu Christe.
因為只有祢是聖的,只有祢是主,只有祢是至高無上的
Cum Sancto Spiritu in gloria Dei Patris. Amen
耶穌基督,祢和聖靈同享天父的光榮。阿們。

信經 Credo

信經為信徒的信仰告白,信經在教會禮儀中代表的是全體出席的信徒的公開認信,在禮儀中被放在講道之後,作為對上帝話語傳揚的正式結束。教會通用的信經有兩首,一首為使徒信經,另一個就是尼西亞信經,在彌撒曲中使用的就是尼西亞信經。

信經的內容,首先是對於聖父的認信,接下來是對聖子的認信,接下來是對聖靈的認信以及對於教會、洗禮、赦罪、復活、末世的認定。以下是信經的內容摘要:

Credo in unum Deum
我信唯一的主
Et in unum Dominum Jesum Christum, Filium Dei unigenitum.
也信唯一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Et in Spiritum Sanctum, Dominum et vivificantem: qui ex Patre Filioque procedit.
也信聖靈,主及賦予生命者,從父與子而生。
Et unam, sanctam, catholicam et apostolicam Ecclesiam.
也信唯一、至聖、大公、由使徒傳下的教會。
Confiteor unum baptisma in remissionem peccatorum.
承認唯一的洗禮與罪得赦免。
Et exs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um. Et vitam ventura saeculi. Amen.
也期待死人復活以及永世的生命。

歡呼歌 Sanctus

歡呼歌的歌詞都來自聖經,第一句話出於舊約聖經以賽亞書第六章3節,先知以賽亞遇見異象時天使的呼喊。在猶太教的會堂中就已經使用了這段經文。第二段出於新約聖經中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百姓的呼喊,這是後來基督教會加上去的。歡呼歌出現在文獻中最早可追溯到一世紀,直到十三世紀才正式被納入常用禮儀之中。這段經文雖然不長,作曲家常常會將它分兩段譜寫,第一段歌唱三重「聖哉」,直到「和散那歸於至高神」,第二段從「奉主名來的開始」。

Sanctus, Sanctus, Sanctus, Dominus Deus Sabaoth.
聖哉,聖哉,聖哉!主!萬軍之主!
Pleni sunt coeli et terra gloria tua
主的榮光充滿全地
Hosanna in excelsis.
高高在上,和散那!
Benedictus qui venit in nomine Domini.
奉主名來的,當受稱頌!
Hosanna in excelsis.
高高在上,和散那!

羔羊讚 Agnus Dei

羔羊讚被放入彌撒禮儀中,應該歸功於第七世紀末的希臘教會領袖Pope Sergius(r. 687-710)。歌詞引申自約翰福音第一章施洗約翰對耶穌的認定「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讚與第一首慈悲經類似,都屬於呼求憐憫的經文,羔羊讚通常在領聖餐的時候歌唱,如同向上帝羔羊的悔罪呼求。

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求祢垂憐我們
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求祢垂憐我們
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dona nobis pacem.
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求祢賜給我們平安

 

今年4/12,13的古典聖樂之夜-音樂美祭,無論在懷恩堂或神召會的入場聽眾,都比我們所預期的少了許多;免費索取的票券在了解中似乎皆已索完,但卻只有12%的入場率。同工會後檢討,是否除了往年的宣傳經驗,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改變一些習慣的模式程序,希望對同工或音契團員也是個挑戰和再思。

今年音契主辦的音樂會共9場音樂會,只有6月心靈樂篇古典篇和9月時代篇-愛與死有售票,其餘皆免費入場;另外今年唐崇榮佈道大會5月、12月二場。另有10/30-11/2葛福臨大會,皆為支援性質,所以奉獻格外需要你我的支持。請你紀念音契在音樂,文化,福音的異象。

 

1. 合唱團將在6/29於巴赫廳舉辦合唱團員甄選,請有意加入音契合唱團者,上網下載報名表。

2. 6/20心靈樂篇20-莫札特的心景,於5/1開始於年代網路售票,有意者可上網購票,或透過音契辦公室購票,票款是音契收入的來源之一,希望聽過音契音樂會者,不但成為愛樂者,更是推銷者,向更多人介紹並推薦,相信看到滿座的音樂廳,是對音契是最實質的幫助和鼓勵。

3. 音契同工劉融融,李建芬將於5/31下午3:00在基督教會衛理公會永和天恩堂舉行結婚典禮,歡迎大家前往觀禮祝福新人。(永和市信義路23號2樓,捷運頂溪站1號出口)


6/7/(六)19:30/官聖媛鋼琴獨奏會

邦《F小調幻想曲》高潮迭起,抒情及激昂對比;德布西的《映象》建立起屬於他自己和法國的樂風及聲音;李斯特《B小調第二號敘事曲》,述說著Hero和 Leander之間歷經艱辛與考驗的愛情故事;《羅密歐與茱麗葉》生動表現出莎士比亞戲劇內人物的特寫,及主角間的悲慘愛情故事。現於美國深造的鋼琴家官聖媛,將為您帶來曲風迴異的作品,呈現文學戲劇性十足的音樂之夜。

蕭 邦《「幻想曲」 作品49》德布西《「映象」第一卷: 水的反光、拉摩頌、運動》
李斯特《第二號B小調敘事曲》浦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鋼琴組曲 作品75》

7/11/(五)19:30/冰火相逢-中提琴與鋼琴之二重奏/李惠冰(Viola)&姚文涵(Piano)

中提琴,從特有的聲音中,散發獨特的氣質;鋼琴,從熟悉的音響中,呈現繽紛的色彩。
李蕙冰與姚文涵將要帶領您進入,一個由音符交織而成清新美妙的夏日夜晚。

安奈司庫《為中提琴與鋼琴之演奏會作品》王馥淳《善意的謊言》
卡特《牧歌》克拉克《為中提琴與鋼琴之奏鳴曲》


 
 
 

 

心靈樂篇20-莫札特的心景Inner Landscape of Mozart
●主辦: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演 出: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指 揮:金希文
合唱指揮:林舉嫻
小提琴:宗緒嫻
中提琴:蘇正途
女高音:高橋薰子
女中音:秋山雪美
男高音:楊磊
男低音:姚盈任

  20年來,音契本著對社會、人心的關懷為出發點,自1989年起,開始「心靈樂篇」的年度演出。計劃內容著重於心靈深度溝通啟發,曲目編排呼應時事趨勢的需要,透過偉大的古典聖樂,與觀眾分享心靈音樂饗宴。2008年推出「心靈樂篇20-莫札特的心景」期藉優美音樂呈現,引人進入深沉的思考中。在煩忙生活中仍不忘拮取令人心動的事物,並成為美善之動力。

  本場演出莫札特唯一的小提琴、中提琴協奏交響曲傑作「降E大調小提琴、中提琴與管弦樂的協奏交響曲,K.364」。這首曲子可謂莫札特所有協奏性作品的顛峰之作。曲中二樂器有快速音群對答;柔美安慰交纏的對話;有活躍華麗旋律;主奏演奏者需高超嚴謹技巧和絕佳默契,音契特邀著名小提琴家宗緒嫻、中提琴家蘇正途以精湛的演奏技巧詮釋,加上多年的演奏經驗,讓兩獨奏樂器音色發揮極致豐富。搭配音契管絃樂團,給聽眾帶來震憾之效,必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首《c小調彌撒》被譽為三大彌撒曲之一,和聖體頌、安魂曲三首教會作品,在莫札特創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地位,故一直廣泛演出。此曲有充實的對味技法和巴洛克興味。內容由垂憐經、光榮頌、信經所組合,故型式極為豐富,有女高音的花腔詠嘆調風;有二部的五部合唱;有二名女高音和一名男高音形成的三重唱;獨唱和合唱團四部、五部的互動等,在管絃樂團伴奏下更顯莊嚴有力音響。在呈現上無論對獨唱者或合唱團都是首相當具高挑戰性的曲子。特邀日本優秀知名女高音高橋薰子、女中音秋山雪美和國內活躍男高音楊磊及男低音姚盈任擔任獨唱部分,並由演出經驗豐富之音契合唱團,和管絃樂團配合演出,相信精彩可期。

●2008/6/20 19:30   國家音樂廳 300/500/800/1000/1200
售票請洽:年代售票系統 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08514

★兩廳院之友九折優惠、10人團體購票九折優惠、20人以上團體購票另有優惠請洽主辦單位。

 


時間: 97年6月29日週日下午2:50 報到

地點:台北市民權西路53號B1(巴赫廳)

報考資格:凡18歲以上之基督徒或慕道友,有合唱經驗,具基本視譜能力者

報名方式:請來電索取報名表或上音契網站http://www.yinqi.org下載,填妥後最遲於6月25日前回傳至音契辦公室完成報名手續

考試內容:自選詩歌一首及現場視譜

聯絡電話:(02)2585-0866

傳真號碼:(02)2585-0844

聯絡人:李建芬

電子信箱:cottoncat77@hotmail.com

評鑑曲目:(請自選一首適合自己音域的詩歌,唱主旋律)

校園詩歌第一集

第8首:祂看顧麻雀

第69首:天父必看顧你

第75首:微聲盼望

第125首:帶領我歸家,父啊

第191首:無人像耶穌這樣愛顧我

校園歡唱第二集

第32首:神榮耀形像

注意事項:

為使我們的事奉能榮耀上帝,若您通過評鑑考試,將成為我們的「正式團員」;  若評鑑結果為備取團員,將被要求參加「聲樂訓練」或「理論訓練」等加強課程,始得成為正式團員!

下學期練習時間:2008年8月17日起,每週日下午3:00-5:30為合唱團固定練習時間。開學前將以e-mail通知或上網查詢。

配合音契音樂會事工,期盼我們一同負擔傳遞福音與時代信息的使命。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1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潘 冀   總 編/音契行政中心
美編/音契行政中心 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